让好家风代代相传

●讲述人 十三师红星二场老军垦 冯振海

我叫冯振海,今年95岁,是十三师红星二场的一名老军垦战士。七十余载扎根边疆,我不仅见证了盐碱荒滩蜕变为宜居新城的奇迹,更珍藏着一份最珍贵的财富——我家四世同堂的团圆暖意,以及那份在日常关爱中代代相传的好家风。

1949年6月,我在陕西西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,跟着大部队参加了西北战役和兰州战役。同年10月,我们徒步进军新疆,驻守哈密的那一刻,我暗下决心,要为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富饶拼尽全力。1952年,部队就地转业开展屯垦,我和战友们来到火石泉大碱滩,开启了战天斗地的岁月。

那时,我和战友在没有工具和水泥的艰苦条件下,修建了长32公里的红星一渠。屯垦岁月里,我不仅收获了奋斗的荣光,还遇到了相伴一生的妻子朱翠英。1953年秋天,我们在地窝子里举行了婚礼,战友们送的毛巾、牙膏就是最珍贵的贺礼。婚后我们育有5个孩子,我总跟他们说:“兵团给了我们家,我们就要守好这个家。”

1985年离休后,我没有闲着,主动承担起红星军垦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工作,把修渠的艰辛、地窝子的生活讲给每一位参观者听,这一讲就是30多年。我还担任过社区老年党支部书记,组织党员学习、参与公益活动。只要能为团场做事,我就浑身有劲儿。

让我骄傲的是,我的孩子们传承了兵团精神,把艰苦奋斗、扎根边疆的精神刻进了骨子里。大儿子冯向征接过了我修渠的接力棒,一辈子在基层岗位上踏实肯干,退休后还总念叨着要为团场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;大女儿冯慧玲扎根红星二场医院,用细致的服务守护着邻里乡亲的健康;二女儿冯金玲在六连的土地上挥洒过汗水,后来进入脱水厂,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,把青春献给了团场的产业发展;小女儿冯艳玲虽远在兰州,却时常通过视频向我们报平安,千里之外也牵挂着家里的点点滴滴。逢年过节,孩子们总会尽可能回来团聚,家里充满欢声笑语。

孙辈们的到来,让这份家风有了新的延续,也让家庭的欢乐气氛更加浓厚。孙子冯小龙在红星建设集团任职,参与着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,他常说:“爷爷当年修渠是为了团场的生计,我现在建房子、完善基础设施,就是为了让大家住得更舒心。”他把对团场的热爱,融入到每一个建设项目中,闲暇时还会带着孩子回家陪伴我们,传承着孝敬长辈的美德。

如今,曾孙冯子严的到来让四世同堂的家更添生机。这个9岁的孩子在哈密市上学,假期回到团场,总爱围在我身边,缠着我讲红星渠的故事、地窝子的岁月。久而久之,他对红色军垦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还加入了小小军垦博物馆讲解员的队伍。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冯子严就会为大家讲军垦故事,稚嫩的声音里满是认真。

我家现在四世同堂,一家18口人,分布在水利、医疗、农业、建筑等不同岗位,却始终与红星二场的发展紧密相连。从地窝子到二层小楼,从油灯照明到智能家电,生活条件越来越好,但我们家的家风从未改变:晚辈对长辈的孝敬时刻在线,长辈对晚辈的教诲从未间断,同辈之间的扶持随处可见。每天的一句问候、每周的一次相聚、节日里的一份祝福,让关爱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。

七十余载风雨兼程,兵团精神是我们家的精神根基,而代代相传的好家风则是我们家的幸福密码。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、携手坚守,我愈发坚信:只要这份满含关爱的家风一直传承下去,我家就会越来越和睦,这片我们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的土地,也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
(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通讯员 王晓燕 整理)

上一篇:亚美尼亚否认购买印度战机
下一篇: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驶入快车道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